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

导师信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位工作 >> 导师信息 >> 正文

湖北中医药大学2024年中医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(特聘专家)

发布日期:2023年12月12日 09:08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

2024年中医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推介

(特聘专家)




按照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代码顺序排列



中医学招生导师简介
王琦



一级教授,主任医师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湖北时珍实验室主任,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医大师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,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,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(“973”计划)首席科学家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。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、王琦书院院长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,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,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。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,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,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,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分会主任委员。

从事中医体质研究45年,构建并完善了中医体质学、中医男科学、中医藏象学、中医腹诊学、中医健康医学、中医未病学六大学术体系,开拓中医原创思维等新领域。发现并证实中国人的九种体质,开创人类体质分类模型研究,发现体质和疾病相关性,创立中医体质学新学科,制定我国首部体质分类行业标准,发起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,体质辨识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,在健康管理、慢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18项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540余篇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,发明专利20项,国家新药2项,主编专著67部,培养博士后20名、博士研究生77名、硕士研究生66名,国家级学术传承人10名,各省市师承人员98名,各省市访学研修人员11名。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、首都劳动奖章、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、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、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、第八届树兰医学奖等荣誉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基础理论(100501)

研究方向:

1.中医体质原理与分类辨识方法研究

2.体病相关与慢病防控研究

3.体质干预与评价研究

4.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

5.中医体质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研究

    邮箱:

     wangqi710@126.com

胡镜清



二级研究员,医学博士,博士生导师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国家突出贡献专家。曾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、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长,现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(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)主任。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学分会主任委员,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医学组组长。

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病证治规律及其应用研究,近年来在老年病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、分布/演变规律与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研究。首次提出冠心病痰瘀兼化病机新论,揭示冠心病发生发展全程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和分布特征,并针对性研制了多个有效方药。先后承担973等国家级/省部级课题20余项,获得国家级/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,出版著作10余部,发表论文200余篇,指导研究生50余名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基础理论(100501)

研究方向:

中医原创概念内涵与关联生物学研究

邮箱:

gcp306@126.com

徐桂华


二级教授,博士,博士生导师,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,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,国家中管局中医护理学重点学科带头人、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,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,国家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,兼任世中联护理专业委员会会长、教育部护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教育部护理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

主要从事中医护理和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,创新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高等护理教育模式,界定中医护理学科内涵,构建辨证施护理论框架,牵头制定中医护理核心知识和能力专家共识,主编《中医护理百科全书》等专著4部,主编规划教材9部。围绕骨关节病、老年认知障碍、帕金森综合征等开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,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,部省级各类课题20余项。发表论文300余篇,其中SCI 论文30篇。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,省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,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特等奖。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江苏省教学名师、全国首届百名优秀中医护理标兵等荣誉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基础理论(100501)

研究方向:

中医护理、老年护理

邮箱:

xgh_88@126.com

陈家旭


二级教授,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,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院长,广州市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主任。1988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,199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,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国立卫生院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修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;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、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。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世中联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世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世中联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。任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》副主编及多种期刊编委或审稿人。

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、科研及中医临床工作。研究方向为中医病证诊断规范化及证候的生物学基础。主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、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等项目。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,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,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。主讲的《中医诊断学》课程被评为2003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,于2013年成功转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。主编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“十四五”行业规划教材《中医诊断学》,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文版教材《中医诊断学》及中医四大经典英文书籍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诊断学(100505)

研究方向:

中医病证规范化及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

邮箱:

chenjiaxu@hotmail.com

王阶


教授,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,湖北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、全国名中医、岐黄学者、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、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。担任第六、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,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及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主任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带头人,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。

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科技部“重大新药创制”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(课题)23项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 Engineering、Trends Cardiovasc Med、Pharmacol Res、中医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 489 篇,SCI  论文73篇(总他引12334次,单篇最高他引295次),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8篇。获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1个。制定标准和指南9项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(排 4)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排 1)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8 项,主编著作 14 部。获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,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2023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内科学(100506)

研究方向:

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

邮箱:

wangjie0103@126.com

何庆勇


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,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,入选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(四青人才)。现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,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,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,北京市科技新星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终审评委。

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课题12项,申请发明专利8项(授权6项),制定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6项,发表论文239篇,在Int J Biol Sci、Clin Epigenetics等上发表SCI文章36篇。参与获批国家中药新药1项,院内制剂临床批件1项,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。独著或主编学术著作20部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内科学(100506)

研究方向:

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

邮箱:

heqingyongg@163.com

刘成海


研究员,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、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虚损重点研究室主任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原肝硬化科主任。兼任国务院学位委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分会副主委、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器官纤维化专委会前任主委、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副主编、中华肝脏病杂志编委等。

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与器官纤维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,主持课题 26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重点与面上等基金8项,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。获发明专利 11项,第一发明人成果转化 2项。第一与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320余篇,其中SCI期刊论文 100余篇,出版专著13本,获国家与部市级科技成果奖励 15项。获得国家卫生健康突贡中青年专家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、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内科学(100506)

研究方向:

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

邮箱:

chenghailiu@hotmail.com

方邦江


二级教授,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,博士后合作导师,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,湖北省“楚天学者”、上海市领军人才、上海市名中医。湖北中医药大学“楚天学者”讲座教授、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咨询专家、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。首届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“岐黄学者”、国家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全国学术经验指导老师。担任《中华全科医学杂志》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》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》《时珍国医国药》《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》《上海医药》《实用休克杂志》等多种杂志期刊编委、常务编委和副主任。

在从事中医内科31年的基础上,主要从事重症感染与重症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,以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,发表医学论文300余篇。主编《方邦江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》《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》《国医大师晁恩祥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》《国医大师沈宝藩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》《国医大师治疗危急重症学术经验选》等医学著作12部,主持编写全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《急救医学》《中医急诊学》《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》《中医急诊临床与研究》等14部,制定专家共识、指南与诊疗方案26部,发明专利11项,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、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、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、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内科学(100506)

研究方向:

1.中医药减少和替代抗生素应用

2.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

邮箱:

fangbji@163.com

胡凯文


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,博士后合作导师,肿瘤绿色治疗学创始人,首都名中医,第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。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学系主任、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负责人,兼任北京绿色医疗新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、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副组长,北京经济开发区“新创工程·亦麒麟”领军⼈才、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、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会员、国际低温生物学会会员,《医药导报》编委,《中华肿瘤杂志》《中华中医药杂志》等学术期刊审稿人。

主持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,专著2部、主编著作5部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。获国际冷冻外科学会“杰出贡献奖”,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、国际冷冻外科学会“特别贡献奖”、北京地区百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等荣誉。


招生专业:

中医内科学(100506)、中医内科学(105701)

研究方向:

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

邮箱:

kaiwenh@163.com

 
李平


主任医师,二级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,现任中日友好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副主任、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临床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学术带头人。首届岐黄学者,首都名中医。

先后主持承担国家973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、国家攻关项目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1项。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;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。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中医药研究相关论文三百余篇,其中SCI收录杂志论文100余篇;撰写学术著作13部,主编学术著作7部。


招生专业:

中西医结合临床(105709)

研究方向:

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及免疫性疾病的研究

邮箱:

lp8675@163.com